现在位置: 首页 > 血液百科 > 血液知识

中国输血发展史

来源:湛江市中心血站 编辑:湛江市中心血站 发表时间:2022-11-19 09:19  点击:8056 次   【字号 】 【打印】 【关闭


  前言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血液需求的认识是从服食血液开始的。人们相信鹿血是上好的补药,于是从汉朝开始,皇帝就设有鹿苑,春秋围猎,骑射取乐,并在需要时每日杀一只鹿,让皇帝喝温热的鹿血。除此之外,古籍中对血液的需求鲜有记载。

  近代中国实行输血随着西方医学科学进入中国而发展起来,是对传统中医的补充,到目前为止不过短短百年。在这段历史中,中国涌现了一批彪炳史册的任务,是他们的努力使输血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无数中国输血史上的重要大事使中国输血蓬勃发展。以下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主要的人与事,体味输血在中国的起步与梦想。

  中国人的血型分布及检测技术的兴起

63782ff37a8f1.png

  刘瑞恒

  1918年,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Kilgore等在上海首先报道中国人的血型分布。1931年,北平协和医院用ABO国际命名法代替Jansky血型命名法。

  临床输血的起步

6378301e343f1.png

  战地医生在为白求恩采血

  1921年,北平协和医院是中国临床输血领军者。1925-1932年间,登记供血者1265人。

  1938年5月,白求恩在20个月内三次主动献血抢救伤员,并在晋察冀军区推广输血技术。白求恩医师是国际特别是中国开展战场输血救治的先驱者,对我国推动临床输血特别是战伤输血救治发挥了先锋推动作用。

  中国输血组织的诞生

63783044274e9.png

  易见龙(1904-2003)

63783065700f9.png

  1943年,在美国医药援华会办公室,血库工作人员(后排)与美国医药援华会成员合影。后排右一为易见龙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在加拿大留学的中国医学学者易见龙医师(1904-2003)毅然决定放弃优厚的生活待遇,果断地向美国医药援华会申请参加在纽约筹备的援华血库。

63783084effd9.png

  1944年,位于昆明昆华医院的军政部军医署血库

637830ab497c9.png

  1944年,一座设在寺庙院内的医院里,护士和医生正忙碌着采血,一群士兵在一旁等候

  援华血库物资经过千难万险才到达中国战场的后方昆明。1944年7月12日,这个援华血库更名为“军医署昆明血库”,在昆明正式成立,易见龙任主任。血库开始运行后,昆明各界人士和部队、学生们热情献血。援华血库在昆明运行13个月,无偿献血者达7000多人,采血总量超过300万ml,并制成冻干血浆3000余瓶,全部用于为抗日负伤的战士们。

637830d560ae1.png

637830db376b9.png

  抗战时期昆明血库颁发的《输血证》——从《输血证》上看,吴琦于1944年10月8日为抗日将士献出了250毫升鲜血。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成千上万的爱国义士毅然向抗日将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鲜血

 

 新中国成立后至抗美援朝时期中国输血的发展

6378312acd529.png

  肖星甫教授和梨型输血瓶

  1951年1月,华东军区医院的肖星甫引进并改良梨型输血瓶采血储存和输血,这是中国迈向半封闭式采血、输血的开端。

  1951年11月他入朝主持重伤员的输血救治和急性手术,并在志愿军第二基地医院院长董炳昆支持下利用山洞建立起第一个野战血库。

6378316a5d049.png

  沈克非教授

  1953年1月1日,我国第一所自行筹备的大型血库——原军委卫生部中心血库在沈阳成立,沈克非教授担任主任,易见龙教授任顾问。

63783182e05d9.png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的《献血证》

  当年4月1日,中心血库开始向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供应全血、红细胞及血浆。到战争结束,总共向前线运送全血和血浆101万ml,兵站医院伤员现场死亡率下降了90%。

  

输血研究所的成立

637831a548c11.png

  输血研究所为当时献血者发放的肉票

  1957年8月,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天津建立了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邓家栋教授任首届所长。1965年迁驻四川成都,次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此后31个省级血液中心先后建立而地区城市的中心血站及三甲医院的输血科相继覆盖全国。

  

《中国输血杂志》的创办

637831e9e6781.png

  《中国输血杂志》封面

  1988年由中国输血协会筹备委员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联合创办了《中国输血杂志》。我国著名的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为杂志提名。


血源组织及相关法律的形成

6378321fd6999.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1978年11月24日,国务院以国发(78)242号文,批准原卫生部《关于加强输血工作的请示报告》,决定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动员制度,对献血者出于精神奖励发给适当营养补助费。1987年6月8日原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联合发布无偿志愿献血奖励办法。

  1997年12月29日。国家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年10月1日实施。


  逐渐完善的血液检测,不断提高输血安全性

  在我国输血发展史中,每次引进新的针对某种经输血传播疾病的病毒检测,就会显著减少相关病毒经血传播的危险。

6378325deb989.png

  献血前初筛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试纸条:出现1条红线为阴性,2条红线为阳性

  20世纪60年代末,在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后不久,我国就开始实施血液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显著减少了经血传播乙肝的风险。随着金标试纸条的应用,实现了采血前的HBsAg快速初筛检测,减少了乙肝阳性血液的无效采集。

  丙型肝炎病毒(HCV)在1989年被人类发现。1993年,我国的科华公司研制生产出第2代HCV试剂盒,同年2月,原卫生部即发文规定我国血站筛查献血者的丙型肝炎感染情况。这项工作的迅速开展,对于遏制当时国内的输血后丙肝病毒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6378329669781.png

6378329dc4889.png

  开展核酸检测后,HCV、HIV“窗口期”明显缩短

  1993年,卫生部颁布“血站基本标准”,要求血站对采集的全血实施2次全项检测,包括抗-HIV、HBsAg、抗-HCV、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和谷丙转氨酶(ALT)共 5 项指标。从1995年起,原卫生部要求在血站对全部献血者筛查抗-HIV。

  2015年底,我国实现了核酸检测,使得血液传播疾病的窗口期检测明显缩短:HIV(艾滋病病毒)窗口期由22天缩短至12天,HCV(丙肝病毒)窗口期由70天缩短至10-14天。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经血传播疾病。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的一种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病原体,可通过输血、注射或性接触等途径传播。2015年12月8日,原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血站做好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监测工作的通知》,各血站相继开展献血者HTLV检测工作。

  对血液开展各项病毒标志物和其他间接指标的检测,对于预防经输血传播疾病,提高输血安全性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世界的输血发展史

下一篇:血液的性状

  

扫一扫手机访问